在下之前有在3C銷售部門工作過幾年
對3C的新品及二手價錢
每季的行情都有在"發摟"
某天去某間通訊行
問如果用自己的NOTE 3 16 4G版換Iphone 5S(黑)16G,還要貼多少?
店家報價,還要貼7500元?????!
那我另問Iphone 5S(黑) 16G 價錢空機現金價要多少
店家報13500元
13500-7500=6000
我的NOTE 3,只值6000元?!
見鬼了
我朋友想跟我買,願意用8000~8500元的價錢買
我還在考慮
上網查Iphone 5S 16G網路二手價也差不多在10000~11500之間(無明顯刮傷,只有使用細紋)
想說約貼個2000~3000就可以換Iphone 5S來墊檔使用
我又再問,你們收Iphone 5S 16G多少錢?
他說約6000~8000元
我說,你們收8000元,賣13500,我以機換機還要貼7500?!
你們會不會太坑人啊?
他說,因為他們有庫存的風險,還有折舊的風險,還有拿到故障機的風險...(店面成本...等等)
所以他們賣的絕對是合理價錢
已經比其他家的價錢還好了
我說,你們的風險我能理解
但怎麼可以轉嫁給消費者
要消費者去承受呢?
對方面有不削說:"沒關係,不勉強,你考慮看看,再過來"
我說了一聲謝謝,就走出門了
個人深深覺得Iphone殘值多寡的問題
不是產品的價值
而是人為炒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