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陸新聞中心/綜合報導
對於每一個炎黃子孫而言,綿延幾千年的春節之所以成為所有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一個,是因為它與『回家』這個溫暖的辭彙始終聯繫在一起,在時代流轉間不斷衍生出新的社會、文化價值。
根據台灣網報導,『過年回家』是累積了一整年的鄉愁的釋放,是被距離疏遠了的親情的回歸,是每個人最美好共同記憶的一次次重現。羊年春節期間,本網記者、編輯,將用文字和圖片與廣大網友一起分享回家過年的親身經歷。溫暖而艱難的春運、團圓溫馨的年夜飯、忙碌而幸福的爸媽、重新集合的小夥伴,讓我們一起品味濃濃的年味。
年貨中滿滿的都是對新年的祈盼,備年貨的過程可謂樂在其中。在鄉村,儲備年貨不僅有採購的喜悅,更有無窮的樂趣……,我曾在大陸的最西北度過嚴寒料峭的新春,也曾在江南水鄉經歷了暖陽普照的春節,不同以往,今(2015)年這個春節我將在河南南部的小鄉村度過,時隔20餘年再次踏上故土,在這,我感受著中原大地鄉村年味的質樸與純真。
這裡是隸屬信陽市一個叫臨河鄉的地方,9千餘戶人家,4萬多的人口。兒時記得周遭還是兩間紅色磚瓦房的小鄉村,如今家家戶戶蓋上了三層小洋樓,正趕上年前,從外務工的親人紛紛歸來,院前擺幾張椅子,嘮幾句家常甚是祥和愜意。剛從室內充滿暖氣的北京來到這裡,南不南北不北的境域,造就了這裡冬天冷卻沒有暖氣的尷尬,實在無處取暖的我只好到街上溜達一圈。
儘管這裡建起了大型超市,鄉親們還是習慣上街『趕集』購年貨。小時候對『趕集』一詞頗多不解,現在算是明白了。在臨河鄉,早先由於物資匱乏加上上街的人不多,便形成了『逢雙』自動形成集市的習俗,例如農歷24、26、28這樣的日子,鄉親們就紛紛趕在這一天上街,也就有了『趕集』的說法。
到了集市上,人潮湧動,小販拉貨,架車一停,年貨一擺,年味兒一下濃烈了不少。火紅的燈籠、大掛的鞭炮、寓意吉祥的春聯福字、鋪前的花生、瓜子糖……,配著吆喝聲、討價還價聲、孩子的叫嚷聲,還有陣陣升起的燒烤炊煙,整個集市不僅充滿了年味兒,還瞬間有種『熱氣騰騰』的感覺。『這肉保準新鮮,早上才拉來的,你要不買一會兒就沒有了啊,我可不坑你。』『好好好,來二斤半的,過年來客多,吃完再來割,稱不能給我少啊!』『你放心,少一兩補五斤,大過年的你說是吧!』這邊賣肉的『風風火火』,那邊買魚的挑挑撿撿。有的鄉親不知道過年家裡還缺什麼,光是邊走邊瞧心裡也就有了數。
『哎,這不是他二叔嗎?啥時候回來的?』『呦!嬸兒你也來逛街了啊,我年二十三回來的。』『今年咋樣?又在外面混了不少錢吧?』『瞧俺嬸兒說的,也就夠吃飯的,外面不好混啊。』鄉村集市不大,卻引來附近不少村民,於是時常能碰到不少親朋,有的一兩年沒見的鄉親,趕集備年貨時卻能偶然相聚,嘮兩句家常便掛著笑臉各自忙去了。
過年最開心的還是孩子,現在生活條件好了,每到過年,大人對孩子基本上是有求必應。集市上賣小孩兒新鞋新衣服的生意格外好,而家有留守兒童的父母過年回家,多多少少對孩子有些歉意,除了給孩子帶回大包小包禮物,更是允許他們到集上任意『揮霍』。燒烤、糖葫蘆、糖果……,平日只能看看的『美味』趁著大人備年貨,孩子們基本能統統要到手。除了固定攤位,還有傳統的『挑擔商』,他們挑著零零散散的過年裝飾小掛件往來於各條集市,配著一兩句吆喝聲更添了幾分古樸與熱鬧。
關鍵字: 花生網 炎黃子孫 春節 回家 鄉愁 羊年 團圓溫馨 河南 純真 臨河鄉 趕集 世界風俗 大陸
Recommended article: Chomsky: We Are All – Fill in the Blank.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-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